《共产主义者》编辑部
202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桂林”舰与中国海警“南域”舰在南海黄岩岛(民主礁)附近海域发生高速相撞事故。事发当时,“南域”舰正在追逐菲律宾海岸防卫队巡逻舰“苏鲁安”号 ,试图实施拦截和驱离行动。据菲方随船摄影师的录像显示,“南域”舰保持高速机动,尾随苏鲁安号频繁调整航向,最后在一个大转向“南域”舰规避不及最终撞上“桂林”舰的舰首左舷,导致“桂林”舰左舷轻度凹陷、“南域”舰船首严重受损,撞击发生前在舰首布设浮筒的3名水兵疑似当场死亡。此次相撞事故是近年来中国海军极为罕见的严重事故之一。

事故发生后,菲律宾方面公开了相关录像,并称中方船舰当时正阻挡其为渔民执行补给任务的行动。对此,中国并未当场承认相撞细节,仅以“依法跟踪监视、开展拦截管控”等措辞回应,未明确披露撞击细节和伤亡情况。
因何而起以及有何特殊?
奇怪的是中国海军舰艇很少直接进行武力胁迫;以往的冲突中通常在拦截进行时海军大吨位驱护舰都会保持一定距离以支援前线海警舰艇,并阻止对方更进一步干预。然而,在此次事件中,两舰追击了“苏鲁安”号巡逻舰一段时间之后,竟改变航向试图撞击菲方。
中国的部署可能是为了对菲律宾近期的行为表态,包括近期的“卡迪瓦行动” ,以及菲律宾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最近发表的“菲律宾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声明。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舰在撞击后仍持续追逐菲方苏鲁安号长达一小时之久,被菲方多次甩开才罢休。而“南域”舰在严重受损减员的情况下则一直无人援助,直到另一艘中国海军舰只“洪湖”舰介入并接手救援工作。这无疑显示出解放军海军的贪功冒进。
从规范上说,海上发生碰撞事故后,“先救人”不是道德口号,而是硬法与通行程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98条与《SOLAS公约》V/33条都要求在不致使自身遭遇严重危险的前提下,船长应当以最快速度救助遇险者,并向他船提供必要协助(虽然SOLAS 第V章总体不适用于军舰等政府公务船,但各国仍把它当作和平时期海军作业专业基准 )。此次画面之所以刺眼,恰恰在于它极大违背了“撞后即救”的国际惯例——哪怕作业背景是高度对峙的“海上冲突地区”,也不能成为忽略救助义务的理由。
为什么“贪功冒进”的行为往往都发生在海军身上?
中国军队长期处于“无战事”的状态,自1979年后缺乏真战场锤炼已是各路军情评估反复提及的现实,而不仅在作战经验上缺乏。海军的基层/中层指战员在缺少战功晋升缺乏机会的环境里,可以凭借着这种无明显边界和基层作战单元有极高自由裁量权的高频度海上对峙中出镜、出绩、立大功。
而南海就是典型的“灰色地带”,不爆发全面战争条件下——拦截、外逼、切线阻挡、水炮、接舷斗殴等——本身就鼓励以低烈度、低门槛、可反复执行的战术动作持续刷存在感。也正是中国近些年在南海不断挑衅施压南海诸国的环境才导致中国海军普遍存在立功心理。
此次相撞事故也能说明中国海军与海警在同海域驱离任务中的职责边界、指挥沟通与救援分配若不够清晰,极易出现一个还在抢位,另一个已成遇险目标的情况——战术上,这能很清楚的说明中国海军作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军种,其海军纸面数据虽然已经超过美国,但在人员培训和整体指挥链协调上依然没有太显著的进步。
未来台海战争中,中国海军的这一缺点无疑会随着舰队规模增加而随之放大。若立功心理被带入台海高烈度多军种联合作战,在更大的舰队规模、更密集的通信链路和更复杂的空海火力协同下,冒进行为产生的恶果将会被无限放大。现代制海权不是靠舰长和水兵的勇敢与否就能赢的,而是靠长期稳定的组织能力——也就是海军战略的四个基本原理,”位置”、”内线”、”集中”、”进攻”。
单人单舰的切线拼杀无法夺得制海权,都明白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而背后更准确的是取决于人的“组织度”。
在南海的“高调”和“低调”
话虽如此,8月11日的撞船事件并非中国首次在南海的冒险行为。2024年6月,中国海警的快艇水兵强行登上试图为马尼拉驻仁爱礁的驻军提供补给的菲律宾海军硬壳充气艇。中国海警用斧头攻击菲军,并将数艘菲律宾船只拖离该海域。事件中,一名菲律宾水兵的拇指被砍掉。
在这之后,中国方面再未试图阻挠任何补给任务。此次撞船事故也是一样的,中国并没有做出谴责声明和后续的报复行动。一方面在战术上——冲突中激进冒险的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在战略上——冲突发生后遏制舆论发展制止事态升级。这种做法看似很矛盾,但其反映了中国更长久的海权布局。
首先,菲律宾与美日和法国达成的那种断断续续的产能购买和转让,远不足以应对中国海军。过去四年,美国虽然对菲律宾海上和国防能力有了大量投资,但这些资源是不够的,甚至于美国海空军自己都不足以能在第二岛链内对中国产生优势。但以美日为首的国家能以中国的不断挑衅为借口来强化盟国间的政治和军事交流,这有利于真正的战时指挥协调,在对抗环境下 美日可以温水煮青蛙式的加强西太军备部署。
其次,美日、菲律宾及其盟友可以应运用这种优势逐步构建影响力,引导中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南海诸岛防卫上,从而无暇发展进攻性海军。中国的战略环境会被动改变,只能不得已被迫持续扩大军事行动、导弹系统轮换以及多边演习,从而增加中国在南海/东海行动的复杂性。
所以中国近些年在南海的领土主张往往没有过多的采用军事施压手段,而是选择低调的建设人工岛礁和军事基地,对菲律宾等国采取的应对措施也是在冲突不小心爆发了之后选择外交退让或者保持沉默,谋求尽可能降低升级风险。
这些举措并不是中国承担不起武装冲突,也更不是害怕与菲律宾发生军事争端。中国每次都选择事态降温的原因是在为之后真正的目标做战备——台湾。
为什么揪着南海不放?
无论是多么破坏地图的美观性,中共总是喜欢在右下角或左下角单开一框强调南海的地位,就如同美国总是在地图上标注着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群岛,形成古怪的割裂感;资产阶级总是喜欢用民族国家角度来叙事,用“自古以来”掩盖自己的殖民掠夺,把那些历史上占领、统治过的地方理所应当视为自己的地盘。炒作台海和南海问题是同样的思维:借助“主权至上”来赋予自己侵略扩张正当性,来转移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中国政府对南海的执着,一方面是如上文所说的帝国主义扩张需要,另一方面则有反动的政治意义。资产阶级的“复兴梦”告知无产阶级,帝国的扩张将会为其带来好处,但现实已经揭穿了这个谎言,无论是昔日的英国还是日本帝国主义,他们用本国无产阶级去当炮灰,抢来的资源一分没有落到无产阶级身上。所谓的“国家利益至上”不过是资产阶级利益至上!
民族感情在统治阶级面前不值一提,用民族大义控制人民,而自己的子女和资产却都安排在了海外,无产阶级为了国家奉献了一切,换来的不是蒸蒸日上的祖国,而是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和人民被肆意践踏。南海几座小岛插上中国国旗,对于中国劳动群众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
民族国家界限内,领土争端是一日都解决不了的。这不只是“历史遗留问题”,而是只要对立的利益存在,为其包装产生的新借口就会源源不断。几个无人居住的礁石,因为中南海野心家们的计划,被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郑和从未下过西洋,统治阶级今日也能从别的“因素”中找到正当化帝国主义的理由。资产阶级国家都坚称国家主权不容侵犯,而现实里他们一者的主权必然以另一者的丧权为代价。
共产主义者不屑于争论南海在民族国家分割下的“归属”。《国际歌》中的一句歌词是: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里容得寄生虫!”
我们要的是全世界,归无产阶级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