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者》编辑部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2025年9月3日,中国政府将在在天安门举行阅兵,解放军受阅部队沿长安街列阵,按照空中护旗编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从规模和投入上看,这绝对是当代绝无仅有的一场“盛宴”。
但这场“肌肉秀”绝非单单一场军事游行那样简单。就像学校的跑操、企业的“公司文化”一样,形式的表演不只是艺术,更服务于潜在地塑造认知。
大张旗鼓的“认知战”
阅兵的宣发在近半年铺满了各种媒体的头版,无孔不入地被传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官方巴不得中国全十四亿人口皆如同过年一样盼望着它;地方财政吃紧,也一点不影响撒上无数钱去不断升级宣发的力度、活动的规模,用各种手段去向中国人民证明它的严肃性和正当性。比如,北京将有7个行政区、4天,禁止任何飞行器升空,天安门广场也将于9月1日至3日暂停开放,长安街沿线众多单位被撤离、建筑被清空。不说是阅兵,还以为是戒严令!
显而易见,这场阅兵的本质不是军事性或技术性的展览,而是传达政治性和外交性的信息。它并不被设立以供军事专家“检验军队”,或向军队的领导、负责人展示实力,而是被用为一种政治宣传武器和外交手段。中国政府对于“认知战”非常用心,习近平上台之后10年6次阅兵,更深层的用意是想在经济状况和地缘条件不稳定的时候,提供一种即视的掌控感:“看,队形没乱、节奏没乱,国家就没乱。”在装备展示上,像“模块化、体系化、信息化”这类专业词,本来是技术讨论所用的一些定义,放到转播里,就变成了情绪动员的词汇:观众不必懂含义,只要接收“先进强大”的感觉。好看、整齐、同步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向外界展示技术成功,于是我们可能也会看到尚在试装/小批量或是验证型武器进入队列。
此种认知战在2019年香港返送中运动期间被中共大肆使用。2019年的香港,在国庆同一天和大陆被剪辑成两种世界:北京,坦克碾过天安门前,肃杀的军队在习近平的注视下整齐通过,镜头牢牢对准军人—坦克—战旗—导弹,反复强调“59个方/梯队、160余架机群”等数字,把整齐与庞大等同于“国家稳定”。香港的街头则在化学武器与怒吼中撕扯,同日爆发了当年最为激烈的冲突之一,警方首次对示威者开实弹、18岁青年中弹。这一幕在中国的网络中被阅兵的盛况和晚间的庆典活动迅速稀释。结果也就水到渠成——“国家没乱”。这正是阅兵也就是认知战可怕的地方:它要让反抗者和中立者自己相信中共真的政权稳定牢不可破,以队形的稳定让人相信制度稳定,以节奏的整齐让人相信社会和解,用短时的情绪激昂掩盖长期的经济低迷。
中国共产党险恶地利用了人们喜欢看热闹的心理,就像他们在各种恶心的“现代样板剧”(比如春晚)中夹带自己的私货一样,把这场活动武器化用以转移群众的注意力并为自己的“维稳大业”提供帮助。共产主义者此刻切不可浮躁,我们无意争论这场阅兵的“技术性”内容,去嘲讽或者赞扬中国军队的实力,必须清楚这场阅兵在舆论和心理上对群众造成的影响,努力用自己的声音把注意力从“震撼”拉回“现实”,从“镜头”拉回“制度”。
从阅兵谈中日矛盾
除非人们在独裁的军政府治下早已对街上横行的大头兵习以为常,不然频繁的典礼必然会逐渐带来负面的影响,闹得人心惶惶。中国政府为正当化自己长期以来劳民伤财的行为而发起本次阅兵,彰显“人民政府”的正义,再一次剥削了历史上的伤疤、人民曾遭遇的苦难:抗日战争。央视持续几月来就在趁火打劫讲述先烈的牺牲,然后滑稽地做出“因此今日你应该无条件支持我”的结论。他们希望中国人民在忽悠下满腔热血地去仇恨此生未从谋面的日本人,而对眼前剥削、压迫自己的中国统治阶级沉默不语。
他们宣传的“民族仇恨”只能是历史的无解题。他们不憎恨军国主义,不憎恨帝国主义,不憎恨极端民族主义,更不回避暴行、杀戮和侵略——他们只恨自己“不够强”,不是施害者而是受害者。阅兵传达的信号不是中国强起来了再也不会被帝国主义者虐杀——虽然官方口头“叠甲”会如此掩饰——而是中国强起来了要报仇了——从动员起来的民族主义人群的反应中这点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政府,不过是日本侵略者的傲慢,换到了海的对面。
他们不想以此“警告”日本,因为日本政府很清楚自己的几斤几两,他们也无意告诉中国人民“我们终于能打败日本”,因为这也路人皆知。他们想要通过阅兵把“党指挥枪”的政治关系翻译成镜头语言,通过高度整齐编排的队列与口号把忠诚—纪律—服从可视化,这样可以在政治上完成一次军队忠诚度表演。简单说,就是通过阅兵让中共统治阶级系统内外的人一起看见“中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并且反复看见。
阅兵还会以超常规的城市动员把军营逻辑外溢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净空、封控、交通改道),令北京在短时段内近乎停摆。对外,则以把外宾在观礼台与习近平同框的镜头作为向外界发出万国来朝的政治信号。对内,则以“大国复兴、中华崛起”等叙事给群众制造安全与繁荣的幻觉,借此在经济与地缘压力背景下稳定情绪巩固权威。
日本政府对阅兵的谴责也是虚伪且可笑的。昨日的帝国主义者并不是真正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如果有,也只是恨自己没打赢——不过在实力悬殊后收起了不合现实的妄想。在国内他们生怕日本人民知道历史上日本民族主义犯下的暴行,生怕日本工人阶级对隔海的阶级同胞产生半点同情或者好感。对国外,还不要脸地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嘴脸,将核爆地称为“和平纪念馆”:那为什么被核爆呢?解释是我们什么都没干,敌人太狠了。任何帝国主义者都无法对战争作出实际反思,最“友善”的也不过是狡猾地做些表面功夫。
日本政界战后从未对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彻底的清理,其卓越代表昭和天皇转而被塑造为了被迫扛锅的无罪者,以服务于美帝国主义所构建的世界格局,后者以此创造出一个稳定、有用的盟友扩大自己的世界霸权和市场优势。他们指责中国政府的阅兵是仇外且有损世界稳定的——我们无意为中国政府辩护,是的。但这句话不该从日本政府口中说出,贼喊捉贼的样貌实在是可笑。中日劳动者之间的共同比分歧多得多,两国劳动者和自己上层权贵之间的分歧比共同多得多。
“解放”军的昨日与今日
军阀的匪军杀入北京城后,哪样宣传也不会有群众开窗相迎,但解放军毋庸置疑现在仍然是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对书呆子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书说军队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资产者镇压无产者起义的枪炮——那乍一看不得不得出的两个结论,要不解放军不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要不中国人民实在是蠢。事实上,造成现在现象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所营造的一套历史叙事:他们借助前辈光辉的革命遗产,包装自己最为反动的野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立之时名如其军,是一支反抗暴政、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军队。它拥有革命的目标,严格的军纪,是武装起的工人农民推翻国民政府的利剑。随着新中国一步步变得和旧中国如出一辙,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对头中国国民党,解放军也随着国家的资本主义化变为了维护不平等的暴力机构。解放军不再讲自己是工农红军,不再说阶级斗争,只懂得打击“外敌”,懂得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放到任何其他国家除了立场不同外思路毫无区别。“人民子弟兵”原先指服务人民如同子弟的战士,今天只能用来形容士兵的来源——普通家庭的孩子,被动员起来服务于自己阶级的敌人。
没有必要因此指责任何解放军战士,军队的性质和战士个人不能混为一谈。士兵个人在军队中被迫泯灭了个性和良知,“纪律高于一切”的逻辑下是阶级秩序罪赤裸裸的体现。他们被贬低为不能自己思考的奴隶兵,在上级的霸凌下,无条件执行下达的命令。一个出身基层的解放军战士如果在镇压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面前的群众所进行的事业、自己所效忠的政府的本质,自然这份纪律不再能束缚住他找回自己。历史上革命的兵变和起义,就是群众浪潮下军队和军人之间身份冲突的结果。
但这不是说军队的问题全出在制度,从基层的构成中也能看出军队性质的转变。今日很多入伍的解放军士兵不是出于爱国还是靠着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忠诚加入——有的话也只是少数人并且很快被磨平棱角,和老的解放军战士不同,大多都是彻底的仕途主义者:没有和前辈一样跨雪山过草地的勇气,没有对劳动群众的忠诚。他们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冲着稳定的工作去,和国军一样是用钱收买的:这样的军队,在实际遭受了战斗损员后,士气的瓦解可想而知。
有人说,你这样批判解放军,那他们在洪灾中救人的时候你可不要找!这种诡辩毫无讨论的价值,我们相信,参与镇压江油群众的警察中平日也进行着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也会帮助群众履行自己的职责,但这不足以为自己街头所犯下的罪行辩护。军队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不只是被用来镇压,除了对外的军事行动外对内也可以起到其他因素——当然,大小事件动不动就动员解放军执行救灾,本身也是一种滥用和政治宣传、认知塑造。统治阶级不只是用恶脸维持秩序,笑脸同样是必要的。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映射
综合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的报道,出席阅兵的26国及其领导人/政府首脑具体包括:俄罗斯(普京)、朝鲜(金正恩)、柬埔寨(西哈莫尼)、越南(梁强)、老挝(通伦)、印尼(普拉博沃,因为国内革命刚宣布无法出席)、马来西亚(安瓦尔)、蒙古(呼日勒苏赫)、巴基斯坦(夏巴兹)、尼泊尔(奥利)、马尔代夫(穆伊兹)、哈萨克斯坦(托卡耶夫)、乌兹别克斯坦(米尔济约耶夫)、塔吉克斯坦(拉赫蒙)、吉尔吉斯斯坦(扎帕罗夫)、土库曼斯坦(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白俄罗斯(卢卡申科)、阿塞拜疆(阿利耶夫)、亚美尼亚(帕什尼扬)、伊朗(佩泽希齐扬)、刚果(布)(萨苏)、津巴布韦(姆南加古瓦)、塞尔维亚(武契奇)、斯洛伐克(菲佐)、古巴(迪亚斯—卡内尔)、缅甸(敏昂莱以“代总统/国家管理委员会主席”身份)——这份名单出自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及官媒英文稿,基本能代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中国地缘政治影响的中心,是与俄罗斯的高频协作和熟知的“上合组织”,这是把成员国捆在同一议程里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盟国。它的第二层,所谓“近海”也就是东南亚经济圈,由RCEP和中国与东盟贸易捆绑市场提供控制力。这些国家多是通过向中国出口能源以及工业原料、粮食等低附加值商品来换取中国的工业品;第三圈则是“全球南方”,具体政策是以金砖扩容后的能源—基建—融资打包项目维系中国在南美、非洲、中亚、中东的投资企业运转。
如果把这三圈叠到本次来京的外宾名单上,轮廓几乎一一对上:核心支点是俄朝——克里姆林宫已明确普京此行是国事访问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加阅兵,而金正恩更是罕见地确认赴华与普京、习近平公开同框。
紧贴核心的白俄罗斯、伊朗,以及外高加索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地缘政治上可以显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政策在俄罗斯周边都维持着可见的政治入口。再往外是一整条中亚—蒙古—南亚—东南亚的区域: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这五国本次阅兵全部到齐;蒙古的地缘和对华舆论非常尴尬,因为2017年内蒙的蒙古语教育风波导致蒙古人普遍对华极度敌视,所以蒙古在此次阅兵中出现显得很奇怪;南亚的巴基斯坦、尼泊尔、马尔代夫,除去尼泊尔这个缓冲国,中国在印度洋的政治投射显然也在扩张,中国通过给予斯里兰卡大量贷款和马尔代夫的大量投资建设以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港项目,其影响力在印度洋增长极快;而印度虽然出席天津上合峰会但并不在阅兵来宾名单中,也是因为中印一直以来的领土争端;东南亚这边,柬埔寨、越南、老挝、印尼、马来西亚与缅甸(以代总统名义)到场,这些国家均是有与中国高度互嵌的市场,虽然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有海上领土争议,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市场与融资依赖度非常高,其中最甚者就是柬埔寨。
最外圈被嘲讽为“大撒币”的影响范围则是非洲的刚果(布)、津巴布韦,拉美的古巴,欧洲的塞尔维亚与斯洛伐克——这些国家要么与中国在金融、产能、治安合作上有很深的勾连,要么在欧盟—北约体系内扮演“搅屎棍”,给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留出窗口。而谁没来同样也很容易注意到,G7及欧盟主流成员国集体缺席,这非常能够说明现今世界正在逐步形成两大阵营,而与冷战时期单纯的地缘对抗不同,21世纪我们面临的“冷战”更趋于两大集团争夺国际市场的控制权。当帝国主义者忙于站队、划分团体时,往往都是社会最为动荡、国际局势岌岌可危的年代。
检阅装备反应的中俄关系
国际关系中中俄的来往十分值得深入分析。很多自由派媒体很爱说“俄爹”或诸如此类的话语,因为中国确实在与俄罗斯的外交事务当中往往都是妥协退让的那一方,所以有些人认为俄罗斯在中俄关系中占据主动。相反的,也有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在侵乌战争中元气大伤,在失去了非洲和叙利亚的情况下,俄罗斯就是个病怏怏快死了的残废,中国在中俄关系中是绝对的老大哥。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都不准确,中俄现在更像是双方因为对抗美西方有共同的地缘政治诉求,且商品市场上有互补,所以选择“合作”。
俄罗斯需要中国的生产力/劳动力以及廉价消费品和庞大的金融市场贷款来供给战争经济,中国则需要俄国的能源、军事技术以及这方面的人才顾问来准备战争。两国不存在谁主动谁被动,其市场在互补而不是角力。俄罗斯因为侵乌战争失利导致其在2023-2024年间急需中国的财政援助来稳定经济,而中国明显也在同时期遇到了军工发展的小瓶颈期,所以在那个时候中俄可能暗地里建立了秘密的技术转让和贷款。从这次阅兵的装备中也可以看出有很多武器都有苏/俄早期概念设计的影子,例如此次登场的大型潜航器和新款鹰击系列高超音速导弹,大型潜航器极有可能是师从苏联的波塞冬核鱼雷,而且中国这款潜航器的长径比很夸张所以大概率无法安装声纳或其他传感探测设备,再加上表面除了上方两个吊环之外没有回收装置,所以很有可能也是核鱼雷。高超音速导弹其弹头构型与俄国的“匕首”以及“锆石”非常相似,很大可能就是俄国把高超音速武器的相关技术交易给了中国。在阅兵场外,中国最新亮相的倾转旋翼直升机的设计对比美国V22和v280来说,更像苏联的倾转旋翼设计方案——米30。综上所述,中俄的军事合作从中国近年的军事研发成果来看,相当之密集。
在地缘政治上把“中俄同盟”理解成无条约但密切运作的准同盟更贴切:文本上,双方在2022年2月4日联合声明里把双边关系定义为“友好无上限、合作无禁区”,明确要在国际秩序议题上彼此呼应。这不是纸面口号,而是随后三年的一整套协同实践:经贸金融上,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以人民币/卢布结算为主,人民币在莫斯科交易所的成交占比超越美元成为最活跃外汇,能源端中国对俄原油进口在2024年再破纪录,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一线(PoS-1)输气量持续上升,即便PoS-2也就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线谈判屡次谈崩、但中俄双方仍在讨论通过既有通道加码供气。军事上,联巡联演已成常态:仅2024年就有第九次中俄战略轰炸机联合巡航穿越日本海/东海上空,2025年再接续海上联合巡逻与演训(含反潜、对空防御等科目),配合多轮北部/海上联合系列演习把空海协同做成每年一次。而且在外交场合两国也保持投票与议题设置的默契。
当然,利益对抗并未消失:中亚地区中俄的影响力竞争、军火价格、能源长期合同都存在博弈——西伯利亚力量二号线迟迟未签,而且2025年双边贸易一度回落,这就是现实摩擦的写照。但把这些“价码之争”与“小波动”扣回全局,两国在政治协调—市场互嵌—军事协作—话语联动这四项最关键的要素上已形成了实质上的盟友关系,并且中俄通过大型仪式与军演把这种关系公开常态化。因此,在没有集体防务义务的前提下,一个以对冲美国/西方主导市场秩序为目标、在战略上彼此绑定的同盟集团确实已经成形。中俄的分歧更多体现在价格与市场份额,而不是基本国策方向。
两国出于利益在各方面进行的高度合作,在扩大双方在国际帝国主义秩序中的分量上都起到了帮助,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强了民间交流并缩小了信息差。这将是为未来埋下的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两国的社会矛盾和内部动荡,将难以控制地如同仓库里的两垛茅草一样唇亡齿寒。不管是中国政府最亲近的盟友还是最痛恨的敌人,在阶级的横切面上,都为国际工人团结和统一行动提供了潜力。
裁军与军改
结尾时,我们想讨论中国军事发展在盛宴背后发生的过程。还记得曾经大肆裁军向世界宣告中国要“和平发展”的他们吗?这和今天耀武扬威的阅兵的冲突不能再明显了。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裁军30万”后,新中国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改拉开了序幕。以裁军30万为借口,军中开始大量清洗胡温时代的指战员,解放军从而在之后进入一轮以指挥链重组为轴心的军改启动。2015—2016年撤并总参、总政、总后、总装,改为中央军委直接统辖的15个职能机构,把过去集中在“四总部”的权能拆散、前移并垂直化,同时单列常设的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配合五大战区运转。
2016年2月将原7大军区改为东、南、西、北、中5个战区,确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分工,保障了任何涉军职务都不能彻底掌管军队,常设了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加强了中央军委也就是习近平对军队的控制。同一时期设立陆军领导机关、将第二炮兵升格为火箭军、组建战略支援部队,军队力量结构大改,由“陆军占比高”转向倚重海空军,并且提高远程打击、太空/网络/电子等比重。一方面这可以被理解为军队的更新迭代,另一方面反映了对内为主要工作、防御性质的武器被转型成为帝国主义扩张的利刃。
受周永康政变影响,与军队并行的武警/海警体系在2018年统一纳入军委领导,指挥更集中。同年新设退役军人事务部,把退役军人安置、优抚、就业与维权并入一条链,兵员政策也更偏向职业化与高校征集,军兵种服役门坎升高。这样中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军队的人员来源,尽可能在非战事将武器排除在大多中国底层出身者的控制之外。而信息与支援部队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2024年挂牌信息支援部队,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在原战略支援部队基础上的结构调整,把数据链、指挥信息与抗干扰等能力前置到联合作战流程中。同期的军队反腐力度也大幅增加,尤其牵涉火箭军与相关企业。
总体看,这十年的变化集中在:指挥权自上而下更垂直、作战指挥联合实战化、地面部队编制瘦身(参考俄军,从作战指挥效率上来讲不见得是好事)、部队信息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后勤跨战区一体化、武警/海警归军委并且更加军队化、兵役与退役管理更系统,退伍兵大规模维权几乎在军改之后几乎就没出现过了。
今年的9.3阅兵可以说是上述调整的可视化呈现,但这些改革本身只能说明组织架构与编制的变化,其主要是为了习近平和其代表的利益集团控制军队所进行的。真正的战备水平从与俄国的联演联训、海峡雷霆/联合利剑等对台系列军演以及装备可用性来看,没有明显的进步(起码不是所谓跨越性的)。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于政治考量,中国政府现在像一只生气的河豚,伪装出不符合实力的强大外表。这种玩火,必然会使其在面对内外劲敌时吃尽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