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者》编辑部
上月20日,二十届中央第六轮巡视完成进驻工作。这次中央大张旗鼓的活动包含了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广西、重庆、贵州、西藏、陕西、青海、新疆等16个省。官媒一边在大肆宣传,群众另一边一头雾水:中央巡视组是什么?是来干什么的?
在当下,社会中部分群体对巡视制度存在盲目的追捧现象。很多人相信,“我们的”巡视组是来“专门来查问题”的!它的任务是监督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的权力运行,看看有没有腐败、懒政、作风不正的问题。官方的解释里巡视组如同“行走的包青天”,代表着中央对基层群众切实利益的关照,是来打击地方横行乡里的恶霸、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护民官”们。
中国政府试图用肤浅的、逗小孩的解释糊弄群众,来淡化国家机器的性质并为政权提供正当性不是一天两天了。比如,我们被告知“人民警察”是遇到危险时的救星和公共安全的守护者。的确,警察部队会抓捕伤人害命的犯罪分子,但他们的副业被宣传来盖过了设立的主业——淡化了实施镇压、维持阶级秩序的根本目的。中央巡视组的活动是一样的道理。
维持官僚机器统一性的根本目的
1990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中提出:
“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需要向各地、各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授以必要的权力,对有关问题进行督促检查,直接向中央和省、区、市党委报告情况。这项工作,可吸收有经验、有威望的老同志参加。”
表面上,中央巡视组的设立看似是出于打击问题瞒报、地方腐败的目的。但决议对“有关问题”具体指的是什么模糊不清,报告情况的内容涵盖什么方面一笔带过;更可疑的是,缺乏任何衔接的情况下,突兀的一句允许老干部(还要有威望)参加显得毫无理由。路人皆知的现实是官越老越贪,因为越老官级越大,为什么彻查腐败要用这种最可能油嘴滑头、和地方势力形成利益网的老干部而不用一腔热血、不怕惹事的愣头青、年轻人呢?
因为中央巡视组设立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彻查腐败、打击地方地头蛇。在十四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中他们暴露了本意:
“按照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有关精神,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选派部级干部到地方和部门巡视,其任务是了解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廉政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
不同于今日官媒所宣传的,廉政在这里是只配作为结尾“以及”之后的补充。确保全国官僚体系运转的统一性,落实中南海的计划在地方被无条件贯彻,才是中央巡视组的根本工作。作为官僚机器体系中的关键构成,它绝非孤立存在:巡视制度自始至终都在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利益提供服务。
从先秦巡狩制度对早期邦统制贵族利益的维护,到秦汉监察体系助力城镇官僚的统治,再历经唐宋时期的演变,直至明清走向彻底腐朽。这一过程中,巡视制度始终是统治阶级维持剥削秩序的工具,如秦汉刺史制度防止地方豪强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税收,却在维护自家田产上与地主豪强勾结;唐宋巡视制度也是如此,它因此也在短暂的有效打击土地兼并后,沦为形式;明清时期更是在邦统主义制度衰落中全面腐败,如明朝巡抚与巡按在“火耗归公”漏洞下大肆敛财,清朝巡视制度在殖民经济冲击下瘫痪。其根本矛盾在于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决定了巡视制度无法真正实现公正监督。
形式主义表演的局限性
我们绝非是要否定监督本身所具有的必要性,而是旨在揭示任何一种监督机制,如果只是政府的“事务员”自上而下设立的、而没有自下而上建立起群众管理社会的方法,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都必然会沦为维护特定阶级统治的工具。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建国前后虽有积极探索,但仍然存在脱离群众、巡视覆盖不足等问题。很多时候负责者眼高手低或出于个人试仕途主义考虑,让监督偏离方向、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主观造假。在这里巡视制度就没有工人民主的根基,被上层特权者操作导致无法发挥其具备的潜力。
改革开放后,巡视制度恢复重构,在适应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渐被改造为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常态化政治组织手段。当前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集中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看似提高了监督效率,像在查处周永康这样的重大案件时,似乎契合了当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特性。然而,深入剖析便会发现,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以对地方 “一把手” 的监督为例,存在明显的畏难情绪。
这种 “少数人监督多数人” 的模式,本质上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逻辑缺陷。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理应成为监督的主体力量。但现有的制度设计依赖少数精英群体进行监督,广大人民群众只是被动的旁观者,使得根本上无法解决权力监督中的深层次问题。
在巡视工作聚焦的 “腐败、作风、纪律、用人” 四大重点领域,可能取得了一定的反腐成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反腐的出发点在于维持阶级不平等制度进行“断臂自保”而非根除腐败,在 “群众身边腐败” 问题的监督上,表现出明显的薄弱。以扶贫象为例,大量涉及民生的资金被侵占,却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监督和整治。现实中“巡视一阵风、过后又反弹”的现象屡见不鲜,以环保巡视为例,在巡视期间,相关问题可能得到暂时遏制,但巡视过后,污染企业往往死灰复燃。这一现象充分证明,单纯依靠周期性的专项巡视,无法触及深层次的矛盾根源。
社会主义下作为一种手段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必须清楚巡视本身不是目的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但也是可以作为服务于建设新世界的一种手段。
前提是巡视权要切实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监督者不受监督” 的局面;巡视者必须作为公正、民主选举出的代表工人政权的的事务员而不是脱离基层群众的特权阶层的分子进行活动;巡视要解决切实问题而不是走形式,沦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表演。巡视者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应当作为针对重大事项的针对性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渠道,工人群众应有自己的民主渠道实行权利。
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和其虚伪的上访渠道一样,只是压迫制度的一块遮羞布。打破这黑暗、夺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只能由工人阶级自己进行。这个前途,就是社会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