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六人“溺亡”,实为赤裸人祸

2025年7月23日10时,东北大学6名大三学生和1名带队老师在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流程的过程中,因七人同时站在同一块格栅板上,整块的格栅板的焊接处的承受力过大,导致格栅板脱落,6名大学生和1名老师不幸坠落入正在不断搅拌的矿浆池中。老师在坠落半空中被人救起,所幸无生命危险,而剩下的6名学生则只能在挣扎中陷入绝望,直至死亡。

官方措施是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便在新闻标题上写明这六名大学生是溺亡的。溺亡这个词看起来就像是平常随处可见的溺水而亡。可这不是普普通通的“溺”,将他们包裹起来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非牛顿流体,是充斥着泡沫和药剂的矿浆。这是“化学中毒+机械撕裂+窒息”的复合型死亡。中共选择这样平常的词去概括这一严重的事故,显然是为了稳住舆论阵脚,引导民众误认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安全事故。当然,就像几乎每一次舆论事件中都会发生的那样,中共也查处了一些“造谣者”,比如涉事老师被截肢的说法就遭到了打击,从而试图用大棒让参与舆论者噤声。这种掩耳盗铃的小把戏,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天灾?人祸!

事故发生后,我们应当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中共统治下,资本家们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减少了对他们而言不必要的而又增加成本的安全防范措施。安全防范措施少了,安全事故也自然高频率地发生。可是,这个企业可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国企,是中共所谓的“党国支柱”,是最为先进的“公有制”企业。连这样的企业都能如此不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可见,所谓“公有”不过是官僚所有,管理企业的官僚也永远不会“为人民服务”,而是依旧被资本逻辑统治着,只想着如何“降本增效”,最终酿成了悲剧。

悲剧也与救援的情况相关。10时20分,发生坠落的事故,六个大学生掉入浮选槽。10时58分,公司的矿山应急小才队抵达现场。12时01分,第一名坠落人员被救出。12时40分,最后一名人员被救出。我们不否认任何安全事故都有发生的可能性,材料的年久失修,大学生的集中站位等等都可能使诱因。可是厂里的应急小队不及时救援,难道也是天灾么?难道一个应急小队在面对这个关乎人命的事情上是在准备了38分钟后应的“急”?难道过了两个小时,应急小队还能够去救那早已面见阎王的大学生?这不是来拯救生命的,这是草菅人命!



涉事企业给出的解释说要先关停设备然后逐级上报。从事故发生到应急小队到场,过去了整整38分钟,可见该企业的行政管理之低效。而行政管理低效的原因就在于企业领导层的不作为和官僚体系的腐败。也许他们在得知六名学生坠入矿浆时就早已心知肚明——学生们救不回来了。他们所需立即做的便是稳住舆论,稳住股价,稳好自己那顶乌纱帽。救人在他们眼中不过是表面功夫罢了,赔偿金一发或许就能平息事态。领导们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工人的命不值钱,学生的命金贵着。大不了多赔点,认自己倒霉

可真的是自己倒了霉运了么?并不然。领导们也许在心中暗咒掉下去的是学生而不是工人,可是工人们的经验丰富,早就知道哪块地方危险,哪块地方安全。早在2023年,就有有关部门指出该涉事企业的格栅板承载力不足,要求其整改。这起事故则证明了,整改力度远远不足。从此,有关部门便隐居幕后,沓无音信。他们打着“少一份成本,多一份效率”的旗号,估计安全例会上的重点和强调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安全任务。安全,早就成了耳旁风的代名词。一块格栅板便能抵得上他厂两块格栅板的效果,工作效率肯定也是加倍了不少吧?

背后的生命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生命不是冷冰冰的汉字,是鲜活的,是灵动的,岂容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僚领导们将其当作儿戏。在资本主义社会,官僚们愿意去维护同为资本家们的利益。殊不知他们同样也被资本异化为资本积累的工具。他们将工人的生命视为草芥,可正是他们视为草芥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奇迹。工人们的权益不是等着统治阶级拱手送上门来的,而是靠无产阶级的斗争争取来的。只有无产阶级们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地保证自己的安全。

最后我想引用海明威的一句话来收尾: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鸣,它是为你而鸣。社会是一艘大船,所有人都在同一艘船上,当船上有一个人遭遇不幸的时候,很可能下一个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