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者》编辑部
三年之前,笔者犹记得在一个餐馆内,和几位老顾客侃天论地,以当时的政治见解力、以及对历史的敏感度而言,单纯比较两国的实力和规模便得出结论:一个月之内乌克兰就会被迫签订协议。在场的几位也对双方实力过于悬殊会导致的战争结果心照不宣,区区乌国怎么能抵挡住巨熊的攻击。这场战争还在继续着,尽管于其之后开始的的中东战场已经达成停战协议;尽管全球第一强国总统上任前叫嚣要结束战争,并称和普京关系良好。战争终究还是打了三年。
得益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得以通过各种渠道观看到真实战场的面貌,宏大叙事、民族自豪、国家利益至上的口号挡不住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绝望,那些活生生的人也成了尸体和骨灰,古往今来所有的战争,到最后死去的士兵和平民只能留下一串数字:伤**人,亡**人。具体的遭遇少有人在意,甚至这些事件就发生在自己眼前,强大的宣传机器也会让很多人更晚地意识到这些死亡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死者作为长辈,他的孩子终其一生不会得到血亲的父亲的爱;这些死者作为晚辈,他的父母必须白发人送黑发人给自己含辛茹苦,屎一把尿一把拉扯大的孩子送终、掘坟;没有了父亲的孩子,没有了孩子的父母,没有了丈夫的妻子。这些永远是被某些人引导大众所忽视的地方,而当所有人都注意到的时候,往往是他们自己真正作为失去者的时候,不切实际的理想在这里先占据人的头脑,具体背后的运行逻辑却鲜有人批判。从民族视角来看,我与有产统治阶级是说共同语言、享有共同文化、分享共同利益的,有产阶级过得好我们就过得好,有产阶级过的差我们就过得差。但假如我们从阶级视角,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来看,不管战争残酷到什么程度,在战场上永远是贫苦的农民、一无所有的工人在互相厮杀,在两国的工人农民响应各自国家号召之前,双方的生活可能极为相似,每天为自己的孩子、父母以及可怜的收入操劳着,入不敷出。
背后的始作俑者,在战争之前他们酒池肉林纵情声色,在战争结束以后他们的生活质量又会有多大影响,他们拿着手里的红酒,为了国家理想民族荣誉号令千军万马上前去,敌对势力也是不约而同,派出(或者强制征收)国家之内最穷苦潦倒的群众拼上性命为本来已经盆满钵满的他们争取千秋功名、万古流芳又或者只是更大的一点市场好让他们去更快活的享乐,双方都声称自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实际上他们都是站在不义的前提之下看待问题又怎么会有达成共识的机会。有产阶级内部也有人唱黑脸有人唱白脸,有人鼓动战争的同时还有人去宣扬和平,但假如和平以他们的利润下降为代价那就会是另一番口吻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社会的一切“平权进步”角落,真实的情况是只要有一日有人拥有经济权力,有一日便会有弱势群体被压迫,有一日便会有弱势群体为了富人的骄奢淫逸拼得头破血流但最终自己都无法逃脱一无所有的命运。
在前一段时间,乌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的遭遇很好地诠释了战争背后的情况,合作的国家尽管名义上站在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上,但真实情况却是你争我夺,为了主导话语权不惜在全球的注视下攻击盟友,只要不至于完全撕破脸皮(这样就会对自己的利润产生严重的影响),那么对于这些有产阶级以及他们的代言人来讲,压价讨价还价也属于他们的行事作风准则,毕竟这是“商人本色”。
截至2025年2月,这场战争已迫使超过1400万人背井离乡,超过 630 万人在欧洲其他国家登记为难民,生存完全依靠他国的施舍。较于乌克兰,俄国虽长时间内不处于被入侵的相对劣势一方,但前线的供给总是由后方维持,卢布的价值在世界范围之内本来处于下风,通货膨胀、跨国贸易受阻,承受伤害的只是工薪阶层,发动战争的老爷们又岂会缺粮少油呢。从事基层工作的年轻人日夜操劳,省吃俭用,到头来也不得不将一半左右的收入用在房租上,能存上钱已经是万幸了,处在最好的年华人生却没有任何希望。
这就是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地位。所谓宏大叙事,是统治阶级的伟业,而人民不过是棋子罢了。从俄乌中看今天的台海,我们是否需要冷静一下,认清谁才是“祖国统一大业”那不重要的牺牲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