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上学门诊”——仅仅是“心理问题”吗?

《共产主义者》编辑部

在北京儿童医院,你可以看到一个特殊的门诊:拒绝上学门诊。这门诊名听着挺怪,因为“拒绝上学”听起来并不像一种“病”,但是它可绝对不冷门。从2024年六月开诊以来十个月,接诊超一万人次,可谓门庭若市,一诊难求。

最近,“拒绝上学门诊”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它所反映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随即受到了广泛的讨论。网民们纷纷从各种角度以大量的证据证明:拒绝上学的心理状态绝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既然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生病的就远远不限于青少年,更在于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

所以,为什么他们会拒绝上学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学生竟然会有如此广泛的心理问题?有些居心叵测的人说说:“几十年前,吃不饱穿不暖,就从来没听过心理问题。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反倒各种心理问题出来了。”他们据此而断言:这是一种富贵病,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事实果真如此吗?绝大多数人都明白,拒绝上学的原因是多样的:校园霸凌、学业压力、焦虑抑郁……其中占到主要的,可能还是学业压力,因为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实际面临的现状。他们被强迫坐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枯燥的应试知识,受着极其严格的监督,困了不能睡觉、饿了只能吃食堂劣质的饭菜,想要运动,但是体育老师却总是生病。他们充沛的精力,就这样一点点消磨掉了,但是他们还不能有一点抱怨,因为这全是“为他们好”。如果说,这样的苦难真的意味着一个光明的未来,那么过程似乎也并非那么痛苦;但是,“吃得苦中苦,方吃更多苦”,他们吃完了学校的苦,转身就要为养活自己去吃社会上的苦,他们绝大多数人最终只能成为被敲骨吸髓的无产者。“学生辛苦”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共识,他们既然面对这样的摧残,又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那么整个人的心理因此而扭曲、变质,变得憋屈、压抑、抑郁、狂躁、狠戾,进而对学校留不下一点好印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果高三放纵一天,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下面的回答大多都是不会。但是如果这个问题在学校里问出来,答案就要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学校的眼里,学生只要玩耍一下,就等于在犯罪,就是在糟践自己,就是不可救药地愚蠢,在一部分家长眼里事情也是这样。有人说:当学生拒绝上学时,家长能把他带到门诊那里都算好的了。是的,更多家长一听到学生说“我不想上学了”,第一反应恐怕便是打骂、斥责甚至威胁。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医院把门诊的名字定为“拒绝上学门诊”,因为这就在给家长暗示:学生拒绝上学,好像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严厉的压迫、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是一种“病”。只要“病”好了,他们便能重新拾起笑脸,快快乐乐地“上学去”。谁也不曾注意到,“痊愈”伴随着“谋杀”,治疗的过程就是驯服反抗之心的过程,就是让一个尚愿意且能够听从内心的人转变成惟命是从的奴隶。学生拒绝上学是“病”、是“不正常的”,于是其它的一切好似就正常了。

当然,我们必须再回顾一次:这个门诊开在北京,而横向比较来看,北京几乎是全国教育最“快乐”的地方之一。在山河四省、在大江南北、在全国各地,还有数以亿计的潜在的“拒绝上学症”患者。这不是仅仅依靠多培养几个心理医生、多开几个门诊就能解决的。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只能改造教育制度整体;而教育制度又深深地依附于社会的性质。就好像有人问:为什么不开设“拒绝上班门诊”——这是一个自嘲,也是一个暗示:我们受够了当前的社会了。